□李艷奇 記者 梁波
要想富先修路。在邊遠民族地區,路修好后,由誰來管?鹽邊縣格薩拉彝族鄉黨委、政府幾經探索,在格薩拉生態旅游區及全鄉6個村推行“路長制”?!耙痪鸵o,有護才有富”的理念為該鄉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能。
9月6日,家住大灣村克拉組的村民沙哈卜,一手牽馬、一手拿著笤帚出了門。帶著笤帚出門,沙哈卜已經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。
沙哈卜是格薩拉生態旅游區里的牽馬人。近幾年來,鹽邊縣加快發展格薩拉生態旅游區,著力構建景區與當地村民的發展利益共同體,因地制宜安排以脫貧戶為主的村民在景區從事旅游馬匹租賃、餐飲服務等工作。沙哈卜就是其中之一,像他這樣的牽馬人在格薩拉景區有50余人。大家圍著景區,端起了資源碗,吃上了旅游飯。
從家里到景區核心區高山牧場約6公里,沙哈卜每天卻要走2個多小時。路上只要有眼睛能看見的石子,他都要用隨身帶著的笤帚清掃?!案袼_拉景區的道路四通八達,平整又舒適?!彼J真地說,“但是路上不能有石子,不然車子、馬匹經過,容易出現一個個小坑,慢慢地會變成大坑,對道路損害大?!?/p>
當起景區義務護路人,沙哈卜是從村里執行鄉上的“路長制”開始的。景區、村里都要求定期清掃路面、維護路面,于是扛著笤帚出門,成了他每天重要的工作之一,“大道理我不會講,但國家修路花了那么多錢,就是為了我們能夠靠路掙錢吃飯,所以要珍惜?!?/p>
這樣質樸的理解,是緣于沙哈卜對自己一家人生活越變越好的真實感受。這幾年,他在景區牽馬,一年有1萬元以上的收入;他和老伴定期領取國家補助,每人每個月有固定的醫保、養老金;大兒子在村里當干部,二兒子在鄰縣工作,他感覺生活越來越滋潤。
和沙哈卜一樣,家住大灣村雙湖組的沙發嘎也是景區牽馬人里的義務護路人。這位昔日的貧困戶,因為身體原因享受到了政府的低保政策,景區牽馬的收入加上家里發展的種植業養殖業,足以讓一家人過上穩定、富足的生活。日子好了,心情就好,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體面,每天牽馬去景區,即使是掃地,他都要穿戴整齊。
9月6日上午9點過,從家里通往景區的村道上,戴著鴨舌帽的沙發嘎用笤帚清掃著路面,他的馬兒在不遠的草地上吃著草。最近汛期,沖刷到路上的小石子多,不及時清掃容易損壞路面?!艾F在鄉上、景區的活動多,外面的客人來得多,把路掃干凈了,大家看起舒服,走起也舒服?!鄙嘲l嘎告訴記者,就在一個月前,鄉政府舉辦首屆羊奶果火把節當天,騎馬的游客不斷,20元錢圍著賽馬場跑一圈,生意好得很,忙都忙不過來,一天掙了720元。
近年來,格薩拉彝族鄉新建村道硬化路43公里,新建產業路16.28公里,加上景區道路及S216省道,全鄉已形成約200公里的路網。
作為第一個在全縣推行“路長制”的鄉鎮,該鄉黨委、政府以固定機制、擴大隊伍為抓手,在全鄉營造“如果護不好路,發展就邁不開步”的氛圍,成立了鄉黨委、政府主要領導為一級路長,分管領導為二級路長,村支兩委為三級路長的“路長制”工作架構,在6個村發展起了由村民小組長、網格員、公益性崗位組成的200余人路管員隊伍,定期進行路面環境整治、道路安全勸導。像沙哈卜、沙發嘎這樣自發參與的群眾護路隊伍已達1000余人。